记得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刘老师就总是向我提起:“技术不能解决人的问题”。当时我听了刘老师在课上举的很多例子,虽然感到无比赞同,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句话就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既然技术不能解决人的问题,那要技术干什么?
技术不能解决人们造成的问题,但是技术确实能够解决人们所遇到的问题,再不济技术也能缓解人所造成的问题。通过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让人们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作为一个技术工作者所不断追求的。
在我回到交大教书的时候,我就在想作为一名计算机软件方向的研究人员,能够使用技术为我的教学科研工作做些什么?回想起我在美国读书的那段日子,能够切身体会到技术在工作生活中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其实这些技术远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高大上,那么让人望而却步,就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技术,但是不仅覆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极致。
例如,国内很多学校的院系都动辄一二百名教职人员,而国外学校的院系却没有这么多人,大多控制在三四十人左右,但是这三四十名老师却需要面对每一届动辄六七百名学生。这没有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实在是难以完成的,但是这些技术真的很高端,让人难以追赶吗?其实不是的。
我一直认为现在普遍被各所大学采用的学分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和我们高中常见的班级制相比,使得老师不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而只需要专注于打磨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授课技巧。学习这件事情反而被通过学分制这一制度变成了学生自己本人所需要注意的事情,在学分制下,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拿不到学分,就无法毕业。
我在美国读书时曾经用了一年的时间走访了我所在城市当地的多所中学和大学,学分制这一制度不仅仅是学分这么简单,美国人还将他更进一步的发展了下去。在美国,一门课不仅仅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更加像是一个产品。老师们会利用一些简单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教学平台设置在线练习题,在线视频,在线文档,在线讨论区等方式,将一门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的学习也不再局限于每周的课堂讲授时间。学生选了课以后,就相当于购买了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由一个使用说明书(教学大纲)、课程资料(讲义或者视频)、练习和答疑组成。老师和助教们是这个产品的售后人员,上课和答疑更像是老师每周抽出固定时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售后服务。在这种场景下,课堂讲授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有些老师甚至不要求学生必须参与课堂讲授,学生们使用任何方法掌握知识都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专注于知识的学习,这与我回到国内各项教学规范总是强调课堂管理是很不一样的。
但是要支撑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各种信息化系统的支持。老师和学生原本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这些系统解耦了,老师和学生都只需要专注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在整体上达到最高的知识传授效率。这些信息化系统其实看上去没有用到什么十分遥不可及的技术,但是却做到了极致,并且使用到了极致,这两个极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所以我在回到交大任教后,就在讲授算法设计与分析这一门课之前专门开发了KL教学平台,学生们在平台上提交作业练习,并实时得到正确与否的反馈,书面作业的提交和评阅也都依赖于平台进行。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也与以往不同的是,平台会通过实时计算并反馈学生得分来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展,这不仅包括了每次作业的得分,还包括了每项得分最后占总成绩的多少,没有任何的模糊空间。此外,我也会将全班整体的分数分布情况及时统计并面向全班公布,以让学生及时掌握自己学业的相对水平。
在平台以外,对于每节课我还会在上课之前就将课程的作业量,作业类型,和各项政策写清楚并公布给学生,对于重点要求,还会打印出来在课堂上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力求让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什么事情是提倡的,什么事情是禁止的,什么事情对他们有益,什么事情对他们有害,这样一来,愿意认真学习的学生自然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只需要本本分分的按照老师画好的既定路线走下去,就不必担心得不到不错的成绩,虽然这条路可能不那么好走,但一路遇到的困难都是事先可以看见的,在走之前就做足了心理建设和行动上的准备,最终自然能够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
不自大的说,在整个交大范围内,我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公开透明的,这体现在各个方面。除了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部分以外全部公开,绝不存在任何暗箱操作,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业都是可以预计的。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必要去揣摩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用去猜自己怎么做才能得高分;也完全不用为了得高分而讨好我——你要怎么做早就告诉你了,本本分分的学习就好——这在国外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国内反而看上去十分特立独行。
当然这站在授课教师的立场上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一切剧本在上课之前都确定好了,在上课过程中只能严格按照既定的剧情向前推进,这使得我在授课过程中很难给学生在剧情以外的“通融”,导致我在学生的眼里成为了一个严格而又刻板的老师。还有甚者,在课程进展过程中由于得到的实时反馈并不如他所预期的好,便给教师以报复性的评教结果。
我想大多数老师之所以不愿意及时反馈给学生学业进展情况,课堂规则也不清晰明确,应该正是有此顾虑吧。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老师,因为就我观察,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评教是不客观的,也是不负责的——这绝不是站在高处批评别人,惭愧的说,我在读书的时候也很少给老师一个符合他授课水平的分数——以至于老师们必须要采取适当手段来保护自己。
然而,我认为与其不反馈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到期末给学生一个大大的surprise,这虽然对授课教师是一种保护,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到自己已经距离课程的目标相去甚远了,自然也没有动力加速追赶。课堂规则的不清晰不明确,也让那些谨小慎微的、认真遵守课堂规则的老实孩子莫名其妙的吃了亏,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我在未来也会谈到。
所以,在课程建设方面,至少对于我讲授的课程而言,我还会一如既往维持一个极高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并且还会努力的继续加大公开和透明的程度,让学生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学业情况,并根据自身状况及时调整,做到不让学生们因为信息的匮乏而输在本科学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