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四的本科生同学们正在准备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我去年指导了一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今年也指导了三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去年也评审了12本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想在同学们开始撰写正式的毕业设计论文之前,简要谈谈我对于毕业设计的看法。当然,以下的观点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做,只能保证当你的论文送到我手里时我会给你打一个高分,其他老师可能有其他老师的偏好。
目前毕业设计的“分类”
我院的毕业设计从大类上可以分为两类:“偏向科研类”和“偏向工程类”——这并不是我的分类,大多数学生心中也是这么认为的,至少我在答辩时询问一个学生关于系统设计相关的问题时,学生给我的回答是“我这是一篇科研类的论文”,这个回答好不好我们等下再说,但至少学生们在心里是对于“科研类”和“工程类”论文画出了明确的分界线的。
一个毕业论文合格的必要条件是形式上过得去
在讨论毕业设计是否“优秀”之前,我们退而求其次先说说“合格”的标准,这其中的原因是我认为我去年所评审的12本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十分糟糕,其中有部分毕业设计连文档的排版都有很大的问题——有的同学说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排版,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难道不应该更加关注内容吗?——好吧,比较不重要的一点是我看见的大多数排版糟糕的毕业设计本身就没有很好的内容,而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论文的内容通常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一个评审专家看来内容不好的毕业设计在另一个专家面前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看法,因此如果评审老师认为你的论文内容不够新颖,解决方案不够创新,那么你还有机会解释自己的论文内容是新颖的,方案是创新的,补充它们到底哪里新颖,哪里创新。
而与之相反的是,排版格式是否正确则是有清晰的界定标准的,一旦你的论文不符合排版,在论文评估甚至后评估的时候一旦有老师指出这个问题,那么你是没有解释的余地的,不对就是不对。很多学校也把论文的格式审查纳入评审环节,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一旦格式审查未通过,那么你的毕业设计写得再优秀也只好“明年再见”了。所以尽管评判一个毕业设计是否优秀应该更加关注内容,在这种拥有绝对评判的标准之前,大家还是务必保持谦逊的态度,认真的把排版工作做好。
第二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有不少的同学提供了系统的界面截图,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系统的运行截图,你会发现其中的很多数据是乱码——这里说乱码不是很贴切,文字是能够正常显示出来的,但是这些文字要么“文不对题”,要么根本就是随机生成的字符串。我在看到这些截图的时候就感觉十分困惑,难道这个系统没有在真实场景中得到应用?或者是连真实场景下的测试都没有开展过?一个引申的问题就是我要如何评判后面的“实验”章节中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一个论文能否称之为合格,我认为一个必要条件是至少在形式上要“过得去”——如果你的论文在形式上出了问题,我就会先入为主的认为你对毕业设计根本不当一回事儿,进而会影响我对你论文的整体质量的判断。
“偏向工程类”的优秀毕业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想先简要谈一谈“偏向工程类”的优秀毕业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仍然想从问题说起,我所阅读到的粗制滥造的论文和用过的粗制滥造的软件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前端上的填空和数据库表的字段是一一对应的,整个系统使用起来如同填写一张Excel表格然后存在网盘里,就仅仅是把信息存储下来,然后读取出来,这居然就叫作一个“系统”了?!这当中的问题是,没有任何业务流程的处理,进一步说就是你没有深入地分析业务,没有走到业务当中去,虽然你开发了这一套软件系统,但是你只是一个业务的旁观者,这是不对的。
而现实生活中之所以采用软件系统来管理信息而非像很久很久以前雇佣专人来整理档案的方式的愿意无非两点,一是缩短信息传递的链条,二是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本科毕业设计的系统通常不具有很大的用户规模,因此谈不上缩短信息传递链条。因此,如果你的系统类似于“Excel表+网盘”,那么你并没有加快信息的处理速度——甚至还不如用人管纸质档案来得方便。
因此,在我体会当中,一个“偏向工程类”的优秀毕业设计的核心是“数据从输入到进入数据库或者从数据库到前端的链条足够长”。也就是说,数据在从前端的表单填写完成后,它在进入数据库表之前会经过多个步骤复杂的运算和处理,或者是数据从数据库表中读取出来,在显示在前端页面之前会经过多个步骤复杂的运算和处理——这样就表明你的系统实现了复杂的业务功能,进而体现了你对业务的深刻理解与分析。一旦你设计了如此复杂的业务功能,怎么会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本科毕设呢?
“偏向科研类”的优秀毕业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
“偏向科研类”的毕业设计难度要更高一些,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应该是“偏向工程类”的毕业设计的一个超集——也就是说“偏向工程类”的毕业设计有的,“偏向科研类”的毕业设计也得有,在此基础上,处理数据的算法及解决方案要做到“足够创新”。而我看到的“偏向科研类”的毕业设计大多方案老套,毫无新意,而如果还无法达到“偏向工程类”的毕业设计所具备的工作量,可以说整篇论文毫无意义。
而解决方案是否“足够创新”却因评阅人的口味而异,那么不妨就用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的做法来评阅吧!因此,我在审阅“偏向科研类”的毕业设计时,我会着重观察这篇论文是否已经经过了同行评审,发表在了一定水平的学术会议或者期刊上,如果没有,那么我会将这篇论文参照“偏向工程类”的毕业设计来进行评审。所以如果你希望撰写一篇“偏向科研类”的毕业设计,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勤快”,要体现出足够的工作量,以免论文在创新性不足时没有质量兜底。